前后端开发架构分离

分离前后端开发,独立部署

Posted by huangqing on August 16, 2017

认识前后端分离

在传统的web应用开发中,大多数的程序员会将浏览器作为前后端的分界线。将浏览器中为用户进行页面展示的部分称之为前端,而将运行在服务器,为前端提供业务逻辑和数据准备的所有代码统称为后端。

架构上分离解耦,摆脱前后端在架构上的依赖。前后端各司其职,分开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上,通过RESTful接口传递数据。

前后端分离并不只是开发模式,而是web应用的一种架构模式。

在开发阶段,前后端工程师约定好数据交互接口,实现并行开发和测试; 在运行阶段前后端分离模式需要对web应用进行分离部署,前后端之前使用HTTP或者其他协议进行交互请求。 然而作为一种架构模式,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对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比较和重新认识。

前后端分离大概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:

一、交互形式

交互形式

在前后端分离架构中,后端只需要负责按照约定的数据格式向前端提供可调用的API服务即可。前后端之间通过HTTP请求进行交互,前端获取到数据后,进行页面的组装和渲染,最终返回给浏览器。

二、代码组织方式

代码组织方式

在传统架构模式中,前后端代码存放于同一个代码库中,甚至是同一工程目录下。页面中还夹杂着后端代码。前后端工程师进行开发时,都必须把整个项目导入到开发工具中。

而前后端分离模式在代码组织形式上有以下两种:

  • 半分离

    前后端共用一个代码库,但是代码分别存放在两个工程中。后端不关心或很少 关心前端元素的输出情况,前端不能独立进行开发和测试,项目中缺乏前后端 交互的测试用例。

  • 分离

    前后端代码库分离,前端代码中有可以进行Mock测试(通过构造虚拟测试对 象以简化测试环境的方法)的伪后端,能支持前端的独立开发和测试。而后端 代码中除了功能实现外,还有着详细的测试用例,以保证API的可用性,降低 集成风险。

三、开发模式

我们之前的架构属于传统的MVC架构,整体没有进行前后端分离,在项目的开发阶段,前端工程师负责编写HTML,完成前端的页面设计并套页面,然后再使用模板技术将写好的前端代码转换为Smarty脚本,同时内嵌一些后端提供的模板变量和一些逻辑操作。应用运行期,将全部代码进行打包,和后端代码部署到同一服务器上,同时会进行简单的动静态分离部署。

此时,应用的开发流程如下图所示。

传统的MVC架构

而在实现前后端分离架构之后,前端工程师只需要编写HTML、js、CSS等前端资源,然后通 过HTTP请求调用后端提供的服务即可。除了开发期的分离,在运行期前后端资源也 会进行分离部署。

前后端分离之后,开发流程将如下图所示。

前后端分离

通过上面的两幅流程图,不难发现,在开发模式上,前后段分离不仅仅只是工程师的分工开发,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实现了前后端的并行开发,简化了开发流程

四、数据接口规范流程

在开发期间前后端共同商定好数据接口的交互形式和数据格式。然后实现前后端的并行开发,其中前端工程师再开发完成之后可以独自进行mock测试,而后端也可以使用接口测试平台进行接口自测,然后前后端一起进行功能联调并校验格式,最终进行自动化测试。

数据接口规范

分离的四个好处

前后端分离模式和传统的web应用架构相比有很大的不同。

从目前应用软件开发的发展趋势来看,主要有两方面需要注意:

  1. 越来越注重用户体验,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开始多终端化。
  2. 大型应用架构模式正在向云化、微服务化发展。

通过前后端分离架构,可以带来下四个方面的提升:

  • 为优质产品打造精益团队

    通过将开发团队前后端分离化,让前后端工程师只需要专注于前端或后端的开发工作,是的前后端工程师实现自治,培养其独特的技术特性,然后构建出一个全栈式的精益开发团队。

  • 提升开发效率

    前后端分离以后,可以实现前后端代码的解耦,只要前后端沟通约定好应用所需接口以及接口参数,便可以开始并行开发,无需等待对方的开发工作结束。与此同时,即使需求发生变更,只要接口与数据格式不变,后端开发人员就不需要修改代码,只要前端进行变动即可。如此一来整个应用的开发效率必然会有质的提升。

  • 完美应对复杂多变的前端需求

    如果开发团队能完成前后端分离的转型,打造优秀的前后端团队,开发独立化,让开发人员做到专注专精,开发能力必然会有所提升,能够完美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前端需求。

  • 增强代码可维护性

    前后端分离后,应用的代码不再是前后端混合,只有在运行期才会有调用依赖关系。

应用代码将会变得整洁清晰,不论是代码阅读还是代码维护都会比以前轻松.

部署方案

前后端分离之后,应用在部署时也需要进行前后端分离。在进行前后端分离方案选择时,需要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和用户来考虑。

分离之前的架构

前后端分离之前,后端架构是Nginx服务和后端的PHP服务以及前端的静态资源都是部署在同一台服务器上。当浏览器发起访问请求时,如何请求的是静态资源,Nginx直接把静态资源返回给服务器;如果请求的是页面或后端服务,则经Nginx将请求转发到后端的PHP服务器,完成响应后经Nginx返回到浏览器。

分离之前的架构

注:此图中的Nginx属于后端机,主要针对前端机Nginx转发过来的请求进行识别弄转发给本机的PHP服务;前端机和后端机各有一个Nginx服务。

这个方案比较简单,易于实现,而且能到达前后端解耦的目的。而且很多公司目前都是基于这种架构或者一定的变形来实现的web应用。

但是对于页面量比较大,需要有良好SEO的应用来说,此方案缺点也较为明显。因为 Nginx只是向浏览器返回页面静态资源,而国内的搜索引擎爬虫只会抓取静态数据, 不会解析页面中的js,这使得应用得不到良好的搜索引擎支持。同时因为Nginx不会进行页面的组装渲染,需要把静态页面返回到浏览器,然后完成渲染工作,这加重了浏览器的渲染负担。

另外,由于这种架构使得前端工程师的工作范围只局限在了浏览器一侧,导致在进行一些特殊的性能优化时,前端工程师无法独立完成,还需要后端开发人员的配合,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方的进度。

分离之后的架构

前后端分离之后,我们在原先的架构只上再单独增加了一个Node Server作为中间层,将前端资源部署到Node Server中。Node Server还实现了一层数据代理服务,负责与提供数据的后端服务进行通信。

并且还在这个基础上增加并使用了前端机(前端机是对所有的请求进行预处理和负载均衡,然后再转发给后端机。)的Nginx服务,浏览器发起的请求经过前端机的Nginx进行分发,URL请求统一分发到Node Server,在Node Server中根据请求类型从后端服务器上通过RPC服务请求页面的模板数据,然后进行页面的组装和渲染;API请求则直接转发到后端服务器,完成响应。

分离之后的架构

注:此图中的Nginx属于前端机。

前后端分离方案对比

方案对比

前端开发的应用

H5游戏:

H5游戏的开发采用HTML5的canvas等制作,使用webgl来做3D的H5游戏

移动APP:

  1. React为语法基础的React Native

  2. Vue为语法基础的Weex框架

桌面应用:

Nodejs和Chromium为基础的框架Electron

架构

前端应用部署在Nodejs、Nginx或者Nodejs和Nginx组合的服务器上,通过反向代理转发页面请求到后端服务器,相当于在传统的流程中加了Nodejs这一层。当然,也可以用Nodejs服务器来承担一部分负载均衡的工作,业务逻辑也可以放在Nodejs这一层来处理,例如:通过判断请求是来自PC还是APP,将请求发到不同的后端服务器。

前后端交互

SPA

SPA是单页Web应用(single page web application,SPA)的简写

像Angular、React或Vue就是为了SPA而设计的,结合前端路由库(react-router、vue-router)和状态热存储(redux、vuex)等,可以开发出一个媲美Native APP的Web APP,用户体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。 当然,SPA也不是完美的,也不是适合所有的web应用,需要结合项目和场景来选择。

SPA有如下缺点:

  • 初次加载耗时增加。可以通过代码拆分、懒加载来提升性能,减少初次加载耗时。
  • SEO不友好,现在可以通过Prerender或Server render来解决一部分。
  • 页面的前进和后端需要开发者自己写,不过现在一些路由库已经帮助我们基本解决了。
  • 对开发者要求高,由于做SPA需要了解一整套技术栈,所以,要考虑后期是否有合适的人选进行维护。

语言知识

  • ES5 & ES6 & ES7 // ES语言基础
  • HTML5 API & CSS3 // HTML5和CSS特效
  • Less & Sass // CSS预编译语言
  • SVG & Canvas & D3.js // 图形数据可视化
  • WebGL & Three.js // 3D场景
  • CMD & AMD & CommonJS // 语言标准
  • RequireJS & SeaJS // ES模块化库
  • CoffeeScript & TypeScript // ES语言风格库
  • NodeJS & Express & Koa // Node的WEB服务器
  • TCP & HTTP & WebSocket // 网络协议
  • ……

框架、库

  • jQuery
  • Backbone
  • Ember
  • Angular & Angular2 & Angular4
  • React
  • Vue & Vue2
  • Ionic & Ionic2
  • React Native
  • Weex
  • Electron
  • ……

工具

  • Sublime Text & Atom & Webstorm & VS code //编辑器、IDE
  • SVN & Git //代码管理、版本控制
  • Chrome Dev Tools & FireFox Developer Edition // 浏览器开发者工具
  • ESLint & JSLint // JavaScript代码语法检查
  • React DevTools // react调试工具
  • Redux DevTools // redux调试工具
  • Vue DevTools // vue调试工具
  • Grunt & Gulp & browserify & Webpack // 代码打包工具
  • Babel // ES6、react等语法转换工具,将代码转换成ES5
  • forever * pm2 // nodejs项目部署工具
  • karma & mocha & PhantomJS //自动化测试框架
  • ……